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疫情发展形势可能引发的多种情绪问题,保障师生能够以积极、平和、理性的心理面对当下疫情,切实做好心理防疫工作,有效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主办,商学院、机械学院分别承办的两场心理防疫讲座近日在网上顺利开讲。
高娟:“疫情下的自我关怀”专题讲座
4月2日晚,由商学院承办的“疫情下的自我关怀”专题讲座在腾讯会议平台成功举办,670余位青年师生积极参与。讲座由心理学博士、商学院高娟老师主讲。
讲座开始,高娟老师由疫情当下同学们比较容易出现的一些心理困惑为引,有针对性地结合中国传统文化逐步解答和分析了出现焦虑情绪的诸多原因。随后,高老师结合2003年SARS病毒流行时自己被封闭在大学校园里的亲身经历,谈到由于现代网络引擎相较于书本、杂志而言缺乏结构的原因,导致现在的学生形成一种缺乏独特性的碎片化阅读的思维习惯,在收获便利的同时,高老师提醒同学们也要反思我们的生活方式,逐步建立一个稳定、健康的“自我”。她指出,仅仅懂得去释放自我不可取,还需要清晰感受、认识、接纳自我,而成长是最好的关怀。
随后,高老师结合弗洛伊德“自我是个体内部需要和外在环境之间的中介,是超我和本我的平衡者”的理论,以及温妮科特“自我就像一个能量泡”的理论,呼吁同学们积极寻找一种自洽的状态,找回自我,身心同行。随即,高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了一次“自我感受”的互动体验。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在疫情很可能要持续一段时间的大前提背景下,高老师给出了大学生提升自己心理弹性的三点建议:一是要有灵活的认知。对同一件事情认知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会完全不同。二是要善用情绪。情绪是丰富多彩的,自我调适很重要,要培育一些积极的情绪获取更多的心理支援和心理免疫力。三是要采取积极的行动。积极的情绪能促进行动,也会带来好的情绪,保持学习和生活的节奏,用行动对抗拖延症,坚持定一个比较容易的小目标,每天做成一件或者几件事,都能提升自己的效能感。
高老师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青年学生更加清醒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悦纳自我,充盈精神能量,做好疫情下的自我心理疏导,让同学们于经验习智慧,借成果悟前行,做好疫情下的自我关怀。讲座结束,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受益良多,感觉自己的心灵受到了洗礼。
张海燕:“疫情防控下如何增强心理弹性”专题讲座
4月6日下午2点,学校邀请原华东政法大学心理中心主任、上海市疫情防控社会心理疏导专家张海燕教授,为我校师生开展了一场主题为《疫情防控下如何增强心理弹性》的线上心理讲座。此次讲座由机械学院承办,师生在线上共同参与。
张教授通过“三位一体脑”“就心理创伤角度而言的几个阶段”“适应综合症的三阶段”“需要关注的信号维度”“提升抗击打能力”“心理僵化的模型”“心理弹性的模型”七张图,结合生动案例与师生共同探讨了如何增强自己的心理弹性。张教授强调,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封控管理,我们产生各种情绪反应都是人类面对应激产生的本能反应,要学会以“正常化”来进行自我疏导,以“稳定化”来进行自我调适。我们要活在当下,才能获得力量,要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才能明确自己要走向何方,从而让我们的心理结构变得更为弹性、灵活,充分应对外界不确定的变化。在做好自我调适的同时,要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建立相互支持系统,将疫情当做契机磨砺自己的心性。
在交流环节,张教授回答了同学们关于情绪、行为方面的问题,建议大家将情绪作为把手,寻根溯源,探究自己思维的合理性,鼓励大家在无法自我调节的情况下积极与同学、老师沟通,寻求专业的帮助。
张海燕教授用温暖、灵动又充满力量的语言引导大家在多变的疫情防控形势中逐渐找到自己、分析自己、关爱自己,聆听讲座的师生纷纷表示此次讲座非常契合当下的心理需求,获益匪浅,对负面情绪的产生不再焦虑,也学会了情绪疏导、自我调节的有效方式,将以理性、平和的心态应对疫情下的学习生活,与同学老师一起,共同守护心灵,打赢这场心理防疫保卫战。(供稿 商学院汪彦婷 机械学院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