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二级学院(部、中心):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沪教委高 〔2020〕30号)以及《亚星221net“一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2年)》(沪电机院教〔2020〕83 号)等文件精神,学校决定开展2021年度校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
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学分的本科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课、专业课等。
二、申报类型
包括:线上课程、线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社会实践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示范性全英语课程6类课程。
1.线上课程
突出优质、开放、共享,打造学校优质在线课程资源。构建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合理、类别更加全面的课程体系。
主要面向已完成建设并具有较好教学效果的校级在线开放课程。
2.线下课程
主要指以面授为主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重塑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打破课堂沉默状态,焕发课堂生机活力,较好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作用。
主要面向已完成建设的校级重点课程、市级重点课程、市级精品课程等优质线下课程。
3.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主要指基于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结合教学实际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安排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打造在线课程与本校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一流课程。
主要面向已完成建设的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培育项目或者已开展两轮及以上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试点的优质课程。
4.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申报课程应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非实习、实训课程,配备理论指导教师,具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学生70%以上学时深入基层,保证课程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主要面向已完成建设的校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培育项目及其他符合申报条件的优质课程。
5.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
主要指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实验教学项目为目标的课程,突出应用驱动、资源共享,通过“虚实结合”的教学方式,拓展实验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延伸实验教学时间和空间,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
主要面向已完成建设的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6.示范性全英语课程
主要指开课面向学校全英语专业、正在开设的全英语课程,以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人文素养、跨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能力为培养目标,以国际同类一流专业核心课程为参照,选用经审查合格的国外优秀原版教材作为主要教材,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先进,教学团队结构合理、外语水平高,形成示范辐射作用。
主要面向已完成建设的市级或校级示范性全英语课程。
三、申报条件
1.已获批校级及以上一流本科课程的课程不得申报。
2.课程至少经过两个学期或两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取得实质性教学改革成效,在同类课程中具有鲜明特色、良好的教学效果,并承诺入选后将持续改进,两年内至少申报一次市级一流本科课程。
3.申报课程须满足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的“两性一度”标准。高阶性,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创新性,体现在课程内容有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挑战度,课程有难度,学生课上课下需要较多时间学习和思考。
四、申报程序
1.请各学院(部、中心)做好校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认定的整体部署工作,引导教师研究、学习《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沪教委高 〔2020〕30号)、《亚星221net“一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2年)》(沪电机院教〔2020〕83 号)等文件精神。
2.课程负责人填写相应课程类型的一流本科课程申报书,以及《亚星221net一流本科课程申报推荐汇总表》,并向所在二级学院(部、中心)提出申请。电子版申报材料提交要求:申报书及相关附件全部做成PDF文件,以目录的形式,做成一个文件夹。形式如下:
3.二级学院(部、中心)对申报的课程进行院级审核,并完成排序,择优向学校推荐。以学院为单位于8月11日(周三)下午16:00前将申报书及附件、汇总表电子稿发至yuanwg@sdju.edu.cn,纸质稿提交至行政楼337室,逾期不予受理。
教务处
2021年6月28 日